产品别名 |
H.265DVB-T2 |
面向地区 |
全国 |
H.265/HEVC的编码架构大致上和H.264/AVC的架构相似,主要也包含,帧内预测(intra prediction)、帧间预测(inter prediction)、转换(transform)、量化(quantization)、去区块滤波器(deblocking filter)、熵编码(entropy coding)等模块,但在HEVC编码架构中,整体被分为了三个基本单位,分别是编码单位(coding unit, CU)、预测单位(predict unit, PU)和转换单位(transform unit, TU)。
比起H.264/AVC,H.265/HEVC提供了更多不同的工具来降低码率,以编码单位来说,H.264中每个宏块(macroblock/MB)大小都是固定的16x16像素,而H.265的编码单位可以选择从小的8x8到大的64x64。
反复的质量比较测试已经表明,在相同的图象质量下,相比于H.264,通过H.265编码的视频大小将减少大约39-44%。由于质量控制的测定方法不同,这个数据也会有相应的变化。通过主观视觉测试得出的数据显示,在码率减少51-74%的情况下,H.265编码视频的质量还能与H.264编码视频近似甚至更好,其本质上说是比预期的信噪比(PSNR)要好。
DVB-T2是第二代欧洲数字地面电视广播传输标准,以下简称T2, 在8 MHz 频谱带宽内所支持的高TS 流传输速率约50.1 Mbit/s(如包括可能去除的空包,高TS 流传输速率可达100 Mbit/s)。
T2 也支持MISO (多入单出)传输模式,即系统将待传输信号进行空频编码后通过两个发射天线进行发射,接收端使用一个接收天线进行接收。在支持时频分片模式时,T2 系统输出是在多个射频通路传输的多路信号,相应地,接收端也需要支持多个射频通路的调谐器和射频前端。
DVB-T2 与DVB-T 共存但不兼容,两者基本技术路线的共同点是CP-OFDM 技术、频域导频技术和QAM 调制技术。
最近来访记录